①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③ 参见王尧琴:《粟的起源》,《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④ 14 16 王建等:《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3期。
⑤ 黄崇岳先生的文章载于《中国农业科学》1979年2期。
⑥ 参见陈文华:《简论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4年2期。
⑦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报告》(五)(六)(七)(八),《考古》1978年4期,1979年6期,1980年4期,1981年4期。
⑧ 参见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2期。
⑨ 参引黄其煦:《裴李岗、耶利哥与特瓦坎》,《农业考古》1983年1期。
10 11转引自日知:《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史前研究》1983年2期,日知又引自文多尔夫(F.Wundrf)等:《埃及旧石器晚期之大麦利用》(Use
of Barluy in the Egypt ianelate Palaeolithic),《科学》1979年9月第205卷。
12贾兰坡等:《山西怀仁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考古学报》1973年2期。
13徐浩生:《徐水发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国文物报》1990年12月20日第一版
15石兴邦:《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问题》,《南京博物院集刊》1980年2期。
17卫斯:《关于农业起源几种理论的探讨》,《农史研究》第四辑,农业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18黄其煦:《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三)》,《农业考古》1983年2期。
19参见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1期。
20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3期。
21张之恒:《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2246黄其煦:《“灰象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考古》1982年4期。
23佟屏亚著:《农作物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24和岛诚一:《山西省河东平原以及太原盆地北半部的史前调查概要》,《人类学杂志》58卷4号。
25田建文:《山西侯马发现四千年前大型谷仓》,《中国文物报》1990年3月1日第一版。
26李#等:《生物史》(第五分册),科学出版社1979年。
27游清汉:《淅川县下集附近发现古遗址》,《文物》1960年1期。
28 74吴梓林:《古粟考》的注释⑥,《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29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4期。
30河南文物队第二队孙旗屯清理小组:《洛阳涧西孙旗屯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9期。
31同28的注释⑧。
32安金槐:《郑州地区古代遗存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8期。
3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34巩启明:《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4期。
35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2期。
36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37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6期。
38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
39 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第36卷,1949年。
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2期。
41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1984年7期。
42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甘肃临夏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11期。
43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年版。
44 甘肃博物馆:《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3期。
45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4749张玉忠:《新疆出土的古代农作物简介》,《农业考古》1983年1期。
4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50 南京博物院:《江苏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51昌淮地区艺术馆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4期。
5268《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43页“北辛遗址”条,1986年8月版。
5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9期。
54同52,434页“山东龙山文化”条。
55 安志敏:《中国史前时期之农业》,《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
56李#:《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1984年。
57辽宁省博物馆等:《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3期。
58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3期。
59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60刘振华:《永吉杨屯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3年8期;张绍维:《吉林原始农业的作物及其生产工具》,《农业考古》1983年2期。
61黑龙江博物馆:《东康原始社会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3期。
62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63任式楠:《云贵西藏高原的原始文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6465韩起:《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考古》1979年3期
66魏京武:《李家村·老官台·裴李岗》,《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67同66又参见《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40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69达尔文著、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第三分册第十二章《地理的分布》,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
70 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考古》1989年6期。
71杨直民、董恺忱:《我国古代在栽培植物起源方面的贡献》,《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农业出版社1980年。
72同5267页“朝鲜新石器时代考古”条。
73同52325页“弥生时代”条。
(此文原载《古今农业》199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