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氂牛的異體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氂牛的異體字古縣名
旄牛,即氂牛。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註:“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基本介紹
中文名:旄牛外文名:Cattle領域:農業科學別稱:氂牛
簡介,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產性能,養殖管理,經濟價值,
簡介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氂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氂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氂牛爬高的極限。氂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氂牛分為野氂牛和家氂牛,野氂牛又叫野牛,學名Bosmutus(Poěphagrtmutrs),英文名wildyak,藏名音譯亞歸。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氂牛屬。是家氂牛的野生同類,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野氂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為200—260厘米,尾長約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地理分布氂牛是中國的主要牛種之一,僅次於黃牛、水牛而居第三位。氂牛自古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家畜和當家畜種,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全世界現有氂牛1400多萬頭,大都分布在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圍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除中國外,與我國毗鄰的蒙古、原蘇聯中亞地區以及印度、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均有少量分布。中國是世界氂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氂牛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其中青海490萬頭,占全國氂牛總數的38%,居全國第一;西藏390萬頭,占30%,居全國第二;四川310萬頭,占23%,居全國第三;甘肅88萬頭,占7%,居全國第四;新疆17萬頭,占1.30%,居全國第五;雲南5萬頭,占0.40%,居全國第六。生活習性野氂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氂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氂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不過,氂牛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有時可作旅遊者的前導。氂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m,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寒冷季節,氂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著生密而厚的絨毛,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氂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並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氂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激流;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生產性能1.產肉性能據1980年12月測定,成年閹氂牛(12頭)平均體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淨肉率42.5%。2.泌乳性能據測定(不包括犢牛哺食量),初產母氂牛日平均產乳量為0.68~1kg;經產母氂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為150d左右,年產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3.產毛性能年采毛一次,成年氂牛年產毛量為1.17~2.62kg;幼齡牛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占一半。粗毛直徑為64.8~72.9um,兩型毛直徑為34.8~39um,絨毛直徑為16.8~20.3um;粗毛長度為18.3~34cm,絨毛長度為4.7~5.5cm。4.役用性能閹氂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挽用。一般馱貨50~100kg,日行20~35km,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kg,相當於平均體重的78.8%,高的可達115.8%。用作騎乘,單乘日行30~40km。500m騎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鐘,生理狀況即可恢復正常。青藏高原氂牛:有野氂牛混群,體形高大,生產性能高,屠宰率52%,淨肉率42%,早期生長快;4~5月產乳量最高,6月後產乳量下降,平均日產奶1.25~1.79kg,乳脂率6.37%;產粗毛0.72kg,絨毛0.71kg;閹牛馱運50~100kg,日行30km,乘騎奔跑速度快,達294m/min。甘肅天祝白氂牛:為中國的珍稀牛種,毛色純白,價值很高,暢銷國內外;體形中等,屠宰率52%,淨肉率38%,皮重17kg;6~9月為擠乳期,擠乳期105d,擠乳量81kg,日擠乳0.77kg,乳脂率6.82%;6月剪毛,平均裙毛量2.40kg,抓絨量0.57kg,尾毛量0.48kg,毛纖維中無髓毛占75.80%,粗毛中50.40%無髓,牛毛品質好;閹牛乘騎馱運75kg,日行35km。其它品種均各有特點,既有綜合性生產性能,又有其獨特的生產性能。養殖管理氂牛的氣質屬強健不平衡型,表現粗暴、性野、膽怯、易驚,但合群性強,經訓練建立的條件反射不易消失,較能聽從指揮。因而大群氂牛放牧,一般只需一個放牧員,不易發生丟失。根據氂牛易驚的特性,氂牛群進入放牧地後,放牧員不宜緊跟氂牛群,以免氂牛到處遊走而不安靜採食。為防止牛隻越界和害狼偷襲,放牧員可選擇一處與氂牛群有一定距離,能顧及全群的高地進行守護、瞭望。控制氂牛群使其聽從指揮的方法是,放牧員用特定的呼喚、口令聲,伴以甩出小石塊。用小石塊投擊離群的氂牛,一般多採用徒手投擲,投擲距離遠及數十米。距離較遠時也可用放牧鞭投擲。石塊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飛行的“嗖嗖”聲,和放牧鞭的抽鞭聲,都是給氂牛的警告和信號。氂牛會根據石塊落地點和聲響的來源,判斷應該前去的方向。放牧員利用放牧鞭驅使氂牛前進,集合或分散。走遠離群的氂牛,聽見鞭和飛石的聲音,以及落石點,會很快地合群。氂牛群的放牧日程,因氂牛群類型和季節不同而有區別。總的原則是:“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以利於採食,抓膘和提供產品。(1)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產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使當年要屠宰的氂牛在入冬前出欄,其他牛隻為越冬過春打好基礎。進入夏秋季後,力爭氂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場,在向夏秋季牧場轉移時,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為宜,邊放牧邊向目的地前進。夏秋季要早出牧、晚歸牧,延長放牧時間,讓氂牛多採食。天氣炎熱時,中午讓氂牛在涼爽的地方反芻和臥息。出牧後由低逐漸向通風涼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質量差或適口性差的牧場,逐漸向牧草質量好的牧場放牧;可在頭一天放牧過的牧場上讓氂牛再採食一遍,這時氂牛因剛出牧而飢餓,選擇牧草不嚴,能採食適口性差的牧草,可減少牧草的浪費。在牧草質量較好的牧地上放牧時,要控制好牛群,使氂牛成橫隊採食,保證每頭牛能充分採食,避免亂跑踐踏牧草或採食不均而造成浪費。夏秋季放牧根據安排的牧場或輪牧計畫,要及時更換牧場和搬遷,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特別是圈地周圍牧場的踐踏。這樣可改善植被狀態,有利於提高牧草產量,減少寄生蟲病的感染。當定居點距牧場2千米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氂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氂牛,10天左右搬遷一次,3~5天更換一次牧地。應按牧場的放牧計畫放牧,而不應該趕放好草或搶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驅趕牛群為搶好草而奔跑,造成對氂牛健康和牧場的不利影響。(2)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防止氂牛乏弱,使牛隻安全越冬過春,妊娠母氂牛安全產仔,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歸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時間放牧和飲水。晴天放較遠的山坡和陰山;風雪天近牧,放避風的窪地或山灣。放牧牛群朝順風方向行進。懷孕母氂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剛進入冬春季牧場的氂牛,一般體壯膘肥,應儘量選擇未積雪的邊遠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遲進定居點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時間。冬春季風雪多,應注意氣象預報,及時歸牧。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採取散牧的方式,讓牛隻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採食,以便使牛隻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採食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氂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特別是大風雪天,劇烈降溫,寒冷對乏弱牛隻造成的危害嚴重,一般應停止放牧,在棚圈內補飼,使牛隻安全越冬過春。
經濟價值氂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藝品,骨頭是藥材。氂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氂牛產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產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
相關詞條
旄牛(氂牛的異體字)旄牛,即氂牛。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旄牛夷蜀漢時居住於漢嘉郡的納西人稱為旄牛夷。...... 《華陽國志》等史書記載,漢代時居住于越巂郡的納西人稱為氂牛種;蜀漢時居住於漢嘉郡的納西人稱為旄牛夷;晉代...
旄牛(古縣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以地接旄牛(一作氂牛)種羌族得名。治所在今四川漢源南大渡河南岸。南朝宋廢。前漢時自成都至越雟郡治邛都(今西昌東南)有大道...
旄牛縣旄牛縣,古縣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今四川省漢源縣西北九襄鎮。以地接旄牛(一作氂牛)種羌族得名。先屬沈黎郡,後屬蜀郡。...
旄牛羌旄牛羌,西羌的一支。又稱越巂羌。以盛產氂牛而得名,毛可為毦,是貴重物品。原居河湟間。秦獻公初立(前384),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甘肅渭源),諸羌畏秦...
氂牛(牛科哺乳動物)氂牛(學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稱:wild yak),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牛科、牛亞科動物,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高山、...
犣《玉篇》牛名。《廣韻》旄牛名。《爾雅·釋畜》犣牛。《注》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四節生毛,名旄牛。《注》旄...
氂牛角氂牛角,中藥名。為牛科牛屬動物氂牛(Bos grunniens Linnaeus.)的角。分布於青藏高原,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西段,東至四川西北部,南達西藏境內。味酸、鹹,...
帕里氂牛在中國先秦歷史典籍中,最早在《山海經》中就出現過“旄牛”的記載。《北山經》...2009-2010年,西藏政府對全區11個地方 的耗牛cytb基因全序列的核苷酸變異和多態...
氂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氂。以㲠為幢曰旄。因之呼氂為旄。凡雲注旄乾首者是也。呼犛牛為旄牛。凡雲旄牛尾者是也。從犛省。從毛。莫交切。二部。按...
童牛這裡的童牛之牿是個動名詞結構。“童”,為脫去之意,意為:脫去牛的籠口。此意由廖名春教授訓詁,較為正確。周書中的童牛也是同一個意思:沒有沒有籠口的牛不...
公元123年▪ 旄牛夷起事 ▪ 鮮卑敗南匈奴 ▪ 漢庭詔選通經之士 2 公元123年——雜譚逸事 ▪ 班勇出屯柳中 ▪ 初令三署郎得察舉 公元...
潘侯山潘侯山,上古山名。記載於《山海經·北山經》。潘侯山屬於北山山系,位於灌題山以北二百里處。山中樹木茂盛,蘊藏著豐富的玉石和鐵礦。山中有一種叫旄牛的獸類。邊...
冬姓冬逢的妻子就是古旄牛國王的女兒。張嶷用計將冬逢的妻子穩住,而冬逢的弟弟隗渠卻逃入了西徼(今四川漢源)。西徼,就是今漢源縣九襄鎮旄牛都尉府主管的徼外旄...
熱門詞條
優數網
Trivial
opi指甲油
甲洞
SNP
哈啦
市井貴女
飛馳
測距儀
feel the beat
寒顫
愛無7限
用藥安全
曹妃甸區
明玉格格
富貴竹
護士荒
捷豹XE
柯達大飯店台北二店
玄松月
247
電子
陳樹菊
factory
戰爭之王
拆除工程
FUCK
CFR